近期,關于有線電視繳費率很意外的成為了一個熱點問題,各路諸侯你一言我一語的正辯反辯。筆者也算是有線電視行業的老人一枚,中間也有幸在電信呆過幾年,因為業務原因與互聯網公司打交道也比較多。
一時心血來潮,有感而發成文一篇,特在常話短說平臺發布。拋開看法對錯與否,都是自己的真實想法。
首先說點題外話,有線電視消亡或者重生?筆者覺得有多個角度去理解:技術的角度、政策的角度、業務的角度、市場的角度乃至用戶的角度。但這些其實并不重要,套用經濟學家恩斯的一句話:從長遠來看任何行業都會消亡。
關鍵是我們身處其中的個體,你到底從行業的興衰榮辱中得到了什么?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,無論是紙媒、博客,還是微博、微信時代,有一些傳媒人總是位居佼佼者之列——變化的是舞臺,不變的是人之初心。
好了,回歸本文想表達的主題,在這么些年的發展中,有線電視被輿論所看輕,被用戶流失所折磨,被增長天花板所限制。除了互聯網所造成的被動沖擊之外,有線電視自身也有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。
1|壟斷思維不可取
咱們不少地方的有線電視運營商還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思維,自持“獨此一家”的想法,對用戶不關心,不爭取。
殊不知當下市場環境已然發生變化,渠道層面用戶可以選擇IPTV、OTT或者網絡視頻,內容層面更是極端豐富,有線電視的核心優勢正在逐步縮窄。你不關心用戶,用戶離你而去也就理所當然。
這兩年來,不少地方的有線電視流失率逐漸加大,有些地方的年流失率甚至達到了30%,恐怕除了新媒體的競爭之外,有線電視自身壟斷的慣性思維也有很大關系。
2|技術封閉思維不可取
十幾年前,有線電視的技術水平不說是引領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,起碼也是同步前行。但是近年來,有線電視的技術體系越來越封閉,越來越不能融入消費電子產業生態中去,以至于曾經的優勢變成了劣勢。
技術領域有句流行自嘲的話是“只要是技術問題,那就根本不是問題”,但這在現代科技和技術革命浪潮下根本就是不適合的,而有線電視恰恰與全社會的技術趨勢漸行漸遠。
有線電視的技術封閉性會帶來兩個后果,一來現有廣電體系的人才隊伍會越來越封閉,鎖定效應越來越強,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;二來新鮮血液越來越少的加入到廣電技術體系之中,而更靠向互聯網,廣電技術斷層現象愈發明顯。
以上這些還只是廣電技術缺乏與最新時代結合的表層現象,更深層次的技術體系創新機制,技術人才培養體系,技術隊伍管理體制等等,廣電相關方面的缺乏都會逐漸顯現,從而從根本上制約廣電的發展。
3|過度依賴政府不可取
很多地方的有線電視運營商總希望走政府這條捷徑,伴對靠山,指望事半功倍,一擊致勝。說實話,這樣確實能短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只要相關項目獲得政府認可,那么政策、財稅和資金支持就會源源不斷。
但我們需要認識到,一來在經濟增長進入個位數新常態下,政府不會像以前一樣大手筆撒錢,有線電視到底還能從政府層面得到多大支持還很難講;二來在市場經濟(主動或者被動)趨勢下,視頻傳輸渠道的競爭化趨勢明顯,政府也很難再將有線電視作為最重要的輿論陣地進行全方位的支持。三來從人性角度講,是人都想做四量撥千斤的活,你是這樣想的,電信、互聯網企業也是如此。
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,很多有線電視運營商一半左右的利潤來源于政府補貼以及稅收優惠,這也可以看出有線電視對政策的極端敏感性。
與政府相關的公共服務不是不能做,相反還要花大力氣去做。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勇敢地出現在用戶面前,全方位展現有線電視的能力、勇氣、真誠、勤奮、細致,扎實做好基礎的市場工作,從無捷徑可走。
4|大鍋飯思維
以前不僅是有線電視,整個社會都是講究奉獻精神,個人的報酬都是不care的事情。但是整個時代在進步,外面的世界也誘惑太多,個人的能力必須取得相應的回報,這也是人之常情。
互聯網行業基本就是一個“弱肉強食”的世界,這也激發了從業者的狼性,其高速增長不是沒有原因的。電信也逐漸引入了激勵機制,打破大鍋飯思維,讓有才能者得到相應的報酬。
但是對于有線數字電視運營商而言,很多地方幾乎都還是在此大鍋飯,工資沒有績效部分,每年大家一起普調。所謂的待遇差別,更多是反映在論資排輩的層級差別,而很少在個人才能上得以體現。
我們看到有部分地方的有線電視運營商已經開始改變,從而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,但整個行業還需要徹底的變革,激發個人的主觀能動性。
備注:本文轉載自 廣電有線電視技術論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