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為:湖北華海船舶重工按照能效新標準打造的44600噸散貨船下水,該船油耗比同型船降低40%。
船舶燃料“油改氣”,不僅省錢,還有利于船舶節能減排,有利于水環境治理。但苦于相關標準的缺失,LNG動力船發展緩慢。而中國船級社2013版本的《氣體燃料動力船舶檢驗規范》將于本月出臺,LNG動力船將迎來發展機遇。
標準提升產業,這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。造船是技術密集型行業,技術標準經常變化,每次變化在提升安全和環保要求的同時,挑戰中蘊藏機遇,新船型出現,老船型貶值,行業格局在洗牌中發展。
緊隨新標準搶訂單
國際上針對船舶的標準和公約眾多,在一些國家,不達標的船舶甚至不得停靠。
近年來,我國參與了國際海事組織關于壓載水處理裝置、船舶壓載艙涂料、國際船級社船舶用鋼等標準的制定,船舶標準要求提升很快。
“國有大型船廠技術積累深厚,對標準變化的適應力比較強。”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科技部部長張耀明表示,去年7月起,武船已全部采用目前國際船舶新標準。但民營船廠受標準提升的影響較大,一旦跟不上標準更新,極有可能被淘汰。
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,船舶節能減排也被納入國際標準。國際海事組織在《國際防止船舶造成環境污染公約》附則六有關船舶能效規則的修正案中,確定船舶能效設計指數(EEDI)于今年1月1日實行。我國是該公約締約國之一,并已按要求實施了這一標準。
“誰設計的船能耗低、排放少,誰就能搶得訂單。”湖北華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綜合辦主任姚志峰說,該公司與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合作設計了以EEDI為指導的新型船舶,根據航速和吃水情況,進行船體線型、螺旋槳和節能裝置的優化設計,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,不僅符合國際標準,也為船東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。
標準化催生千億市場
我國內河船舶的標準也在提升。今年4月1日起,《長江水系過閘運輸船舶標準船型主尺度系列》開始實施,長江上的船舶,必須達到規定噸位和技術水平。
而早在今年初,有關部門已出臺規定,600總噸以下商船禁止通過三峽船閘,生活污水排放達不到規范要求的客船,以及單殼油船、單殼化學品船等非標準運輸船舶,也不得進入三峽庫區營運。
長江航務管理局測算,目前長江干支流上有各類船型3000種,大小船只約10萬艘,其中大部分是不達標的老舊船,能耗高,污染大。這就意味著,長江上有數萬艘船面臨更新。“現有船型雜亂,技術標準落后,是長江運輸效率低、成本高、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。”姚志峰認為,國家推行長江航運船舶標準化后,將產生上千億元的市場“大蛋糕”,長江沿線船廠將迎來一次巨大發展機遇。“中小船廠的國內訂單多,雖然技術能力偏弱,但船舶設計單位一般會提供符合最新標準的設計方案。”中外運長航集團首席經濟師李嘉華認為,分享內河船舶標準化市場大蛋糕,中小船廠并無太大障礙。
淘汰落后輕裝前進
“推行標準化,不僅僅刺激新船市場。”李嘉華說,淘汰舊船也刺激了舊船改造和拆船市場。為推進標準化,有關部門出臺了《推進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實施方案》和《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補貼資金管理辦法》。其中政策規定,長江干線老舊船舶提前退出市場,以及改造拆解舊船,可獲得政府補貼。
大規模的拆舊船、造新船,是否意味著眾多處于極寒中的船廠能夠就此翻身呢?“不是所有船廠都可以熬過長夜,看到明天的太陽。”宜昌新高湖造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義德說。很多民營中小船廠硬件投資小,沒訂單就停產,有訂單就再起爐灶。但這些企業如果不在管理、質量、科技、創新上下功夫,而還是像原來那樣,其生存依然成問題。“把身子骨練強壯的企業,才能迎接新一輪造船好行情。”蘇義德預計,全省七成船廠將在這一輪洗牌中被淘汰,眾多中小船廠將被整合,大浪淘沙之后,造船行業將迎來更好的發展。
責任編輯:姜家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