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段時間,《中國合伙人》很火,電影里講述了上個世紀80年代,三個懷有熱情和夢想的年輕人在“燕京大學”相遇后,展開了他們長達30年的友誼和夢想征途,這部有友誼、有青春、有夢想、有奮斗的電影,讓仍在高校里的學子們為之激情澎湃。近日,西南大學幾個學生“合伙”的故事也被網友熱傳,并將其喻為《中國合伙人》的校園勵志版。這些校園里的“小人物”用青春和熱血,白手起家,上演他們自己的合伙傳奇。
孫敏捷和現在的團隊成員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
緣起 “合伙人”畫海報致青春
網友“孫mj1005”在微博相冊里放了一張照片——這是一張用美元做背景的海報,前景中,兩個男生笑容燦爛、目光堅毅,海報上寫著“戀愛受挫、學業受挫、工作受挫、不要逼我成功!”海報中的兩個男生都是西南大學的學生,一個叫孫敏捷,一個叫成青敏,這是孫敏捷看完電影《中國合伙人》后制作的一張海報,因為他感觸太多了,關于他自己“合伙”的故事。
電影里有一句經典臺詞讓孫敏捷印象深刻:“不要和最好的伙伴開公司。”他說,大三的時候,他在校園里有了“合伙人”,那是他的室友,也是自己的同班同學成青敏。一個活潑開朗,一個內斂沉穩,他倆的合伙在其他人看來,是屬于“互補型”。孫敏捷和成青敏是西南大學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的同學,兩人都愛鉆技術,這個共同愛好讓他們想到了創業,不過一切沒那么簡單。
發展 一年做了12萬的業務
“電影里,他們不是偷偷在肯德基店里給學生補習英語嗎,讓我想到我們最初的艱苦。”孫敏捷告訴記者,他們選擇的項目和自己的專業相關,主要是為客戶做網頁設計和系統開發。“這個行業起步成本低,只要有電腦就行了,還買了幾百元的辦公用品,都是我和成青敏一起出的”,孫敏捷說,最初沒有辦公室,寢室就成了他倆的工作室,第一單業務是幫一家公司制作網頁,賺了3000多元,“這個錢,我們留了一半當做公共開支,另一半我和成青敏平分了”。大三到大四這一年,兩位合伙人的工作室共接了約12萬元的制作業務。后來入伙的同學多了,就租住了一間居民樓的兩居室當成辦公室。
他說,兩人從一開始搭伙,分工就非常明確,成青敏負責技術,自己負責市場推廣和營銷,后來發展到10多人,都是在校學生。
拐點 臨近畢業 合伙人“撤了”
進入大四,面臨人生的選擇。“電影里,不是三個人為了公司是否上市鬧翻了嗎?”孫敏捷說,雖然他和合伙人沒有鬧翻,不過卻面臨一個拐點——孫敏捷被學校保研,成青敏選擇去找工作,兩個最初的合伙者面臨嚴峻的考驗。